烈属王桂琴和女儿纪淑清与丹东军分区干事赵敏男坐在炕头拉家常。王欢欢摄
“王奶奶,给您拜年啦!”辽宁省丹东军分区干事赵敏男走进王桂琴家的大门,大声说道。
春节前夕,从丹东市区出发,驱车102公里、步行3公里,赵敏男熟门熟路地带着慰问小组成员,来到位于馒头山深处的凤城市刘家河镇杨家村,看望志愿军烈士纪贵山的遗孀、92岁高龄的王桂琴。
“过年好,过年好!这大冷天,辛苦你们大老远跑一趟,给你们蒸的黏豆包马上就出锅。”满头银发的王桂琴面色红润,高兴地拉着赵敏男的手,把大家让进屋里。
头一天,得知他们要来拜年的消息,王桂琴起了个大早,拉着女儿纪淑清一起蒸黏豆包。按照满族年俗,这叫作“年(黏)食”,寓意“蒸蒸日上年年高”。
“小于怎么没来?”拉着一行人坐在炕头,王桂琴和纪淑清把糖果、瓜子往大家手里塞。
“他今天走不开。但他一直惦记着您,让我问问上次开的药还有没有?”赵敏男关切地问。
王桂琴口中的“小于”,是丹东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干事于兴伟。8年前,于兴伟作为凤城片区联络人,与刘家河镇13位军烈属结对帮扶,和王桂琴“结了亲”。日常走访中,于兴伟了解到王桂琴患有胃病,但因身体原因不能长途颠簸,一直没去医院就诊。随后,于兴伟联系丹东市“拥军优属联盟”成员单位、凤城市中心医院和凤城凤凰医院,与王桂琴结成帮扶对子,定期安排医生上门诊疗送药。
“多亏小于帮忙联系,医院的专家来过家里好几次,又是看病又是送药。现在黏豆包我一口气能吃俩!”王桂琴笑着伸出两根手指。
“王奶奶,您有啥需要一定要跟我们说。前些日子,市里成立了专项基金,其中一项就是帮助军烈属解决困难……”慰问小组成员、丹东军分区助理员李卓向王桂琴介绍。
“这个事我知道,上个月小于来也跟我提过。”说起好政策,王桂琴感叹道,“俺家那口子当年过江时,我都快要生了。后来一个人拉扯闺女长大,多亏了政府关心和乡亲们帮忙,大家都想着我们家。现在我年纪大了,花不了几个钱,国家给的补助够用,家里也都好,不需要啥。”
“过江”——73年前,转战南北的纪贵山,听从祖国召唤,随部队从安东(今丹东市)“跨过鸭绿江”。丹东这座“红色边城”,见证了志愿军将士那场气壮山河的出征。近20万英雄儿女在异国土地上献出宝贵生命,大部分埋骨他乡。
“妻子送郎上战场”。王桂琴和女儿,再也没有等到纪贵山返回一江之隔的家乡。70多年来,一张“革命烈士证明书”、一座衣冠冢,寄托着王桂琴和女儿无尽的思念。
“抗美援朝那会儿,我们村上战场的有10多个人,最后只回来两个。牺牲的那些人里,俺家那口子年龄最大。听回来的人讲,他是为了保护战友,被流弹击中牺牲的……”王桂琴让纪淑清从柜子里拿出丈夫的革命烈士证明书,指给第一次来家里的李卓看。
“这么多年,俺妈总说,虽然俺爸牺牲了,可党和政府一直没忘记我们。国家给的抚恤金和补助标准越来越高,对军烈属的政策也越来越好。前段时间俺妈生病住院,医药费报销了不少。”纪淑清接过话茬,“年前,村里人帮忙打扫院子,市里、镇里都有领导前来慰问。从小俺妈就教育我,说党和政府对我们好,我们要懂得感恩,回报大家。”